戰爭時期的軍事需求,是人類科技進步最重要的動力之一。現在我們所廣泛使用的電腦,網絡,核技術等等,都是由軍事需要催生出來的。當然,我們最關心的手錶也不例外。在軍事較量中,一枚精準耐用,功能強大的手錶對於士兵來說非常重要,有很多知名品牌在歷史上都為軍隊供應過手錶。
但是,遺憾的是,時至今日提起軍錶,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:皮實、簡潔、粗獷、硬朗、便宜……彷彿軍錶就一定是廉價貨。而這種印象的形成也不是毫無原因,最初的軍錶,大部分確實是來自大批量的軍方訂貨,這就要求手錶必須做到工藝簡單,零件通用,易於維護,如此方能降低採購及維護成本。
萬像變遷,價格低廉這一刻版印像如今也需要改變一下了。隨著歷史的發展軍錶成了運動表防水錶的代名詞,很多當初的軍錶已漸漸從軍事裝備演變成了時尚裝飾,甚至步入了奢侈品的殿堂,從泥土紛飛的戰壕里一直走進了今天的香榭麗舍大道。
寶珀 五十噚
上世紀50年代,法國海軍成立了一支名為“Nageurs de combat”的精英潛水部隊,潛水部隊創始人Claude·Riffaud中尉與Robert·Bob·Maloubier上尉希望能為他們的蛙人找到一款能在深海中精確使用的手錶,可惜當時的市面上並沒有這種表。於是,他們委託寶珀公司按需製作,自此,寶珀五十噚正式列裝法國海軍。
五十噚這個名字的由來大家應該都知道了,來源於以前水手計算水深的一種長度單位,五十噚大約為100米,是當時能下潛的最高深度。初代五十噚大小42mm,配備旋入式底蓋,雙層O型密封圈表冠,防水性能遠超同儕。為了更加適應水下作戰的需要,五十噚使用了黑色錶盤並飾以發光材料,還配備了單向旋轉表圈,以便潛水員在水下依然能清晰獲知下潛時間。這些都是在當時前所未有的創舉,為日後的潛水錶定下了標準,五十噚也成為了當之無愧的“潛水錶鼻祖”。自1940年萬國推出大型飛行員腕錶(52T. S. C.型),其一直是萬國所打造的尺寸最大的腕錶。
IWC萬國表 大型飛行員
飛上青天,翱翔天際是很多人從小就有的夢想,然而對多數人而言,駕駛飛機終究只是個夢想,永遠懸掛在空中一般,無法實現。然而戴一隻飛行表(Pilot’s Watch)滿足自己置身駕駛艙中的美夢卻容易實現得多,加上飛行表通常具有清晰簡潔的面盤設計、可靠的防震及防磁性能、甚至有計時碼表及第二時區設計,難怪無論是在國內或國外,飛行表都一直備受表迷喜愛。當今表壇之中,最以飛行表著稱的大概非萬國表IWC莫屬。
在鐘錶業界素有“表界工程師”封號的IWC萬國表,誕生於一百四十多年前,這般悠久的歷史淵源,塑造出IWC萬國表在鐘錶設計工業中不可抹滅的地位。在其代表性的品牌錶款當中,尤其以獨霸世紀領空的“飛行表”一直是時尚玩家的品味珍藏。
IWC自1930年代就投入飛行表的研發和產製,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除了為英國製造了名聞遐邇的Mark軍錶外,同時也接受德國空軍Luftwaffe的委託,設計了一款大型飛行腕表Beobachtungs-Uhren(Observer’s Watch,或簡稱B-Uhr)。 B-Uhr的特大錶盤和夜光指針大獲飛行員好評,性能似乎還較Mark更勝一籌。
而產製於1948 年到1984之間的Mark XI則是第一隻正式通過英國皇家空軍(Royal Air Force)認證的官方飛行腕錶,目前也被收藏家熱烈搜尋著。其後的Mark XII、XV乃至XVI都延續Mark XI的創作特色,雖然分別改用JLC和ETA的自動上鍊機芯,卻依舊不失兼具傳統與現代的魅力,擁有廣大的擁護者。
55mm的大錶殼比胖大海還要誇張,因此喜提“大飛”稱號。自1940年萬國推出大型飛行員腕錶(52T. S. C.型),其一直是萬國所打造的尺寸最大的腕錶。
沛納海
憑藉源自大海的設計靈感,Panerai將品牌定位為運動、休閒領域中的高檔腕錶。意大利的設計風格和瑞士的專業技術,使得Panerai每一款表都擁有鮮明的品牌風格和優異的質量
沛納海曾數十年擔任意大利海軍供應商,並特別為潛水隊員們提供專業高精密儀器。沛納海設計出的包括Luminor及Radiomir腕錶長久以來被視為軍事機密 ,直至1997年沛納海品牌被歷峰集團收購後在國際市場上向公眾推出。
在20世紀早期,沛納海就開始為意大利皇家海軍供應高精準度的手錶。到了1930年前後,沛納海為意大利的潛水部隊提供著名的Radiomir錶款。 Radiomir這個名字來源於鐳(radium),因為沛納海正是以這種元素來作為手錶的夜光材料。
即使是在大表橫行的今天,這款Radiomir的47mm尺寸也顯得格外碩大,它身上也體現著沛納海經典的設計元素,包括枕形錶殼,焊接線性表耳,寬闊的加長防水錶帶等等。它的錶盤採用了雙層面盤設計,上層為指針和數字時標,下層為夜光塗層,以增強夜光效果。碩大、易讀、強夜光和高防水性是早期Radiomir軍錶的核心特點,這些特點直到今天仍被沛納海沿用在它的現代錶款上。
歐米茄海馬
雖然近代海馬以潛水錶聞名,但最初的海馬並非潛水錶。
1932年,歐米茄推出第一款潛水錶Marine
在海馬之前,歐米茄很早就開始了潛水錶的研製。 1932年,歐米茄推出第一款潛水錶Marine,儘管比勞力士Oyster蠔式發明晚了6年,但Marine才是第一款真正潛入深水的潛水錶。勞力士那隻載入史冊的六角形Oyster,在1927年10月21日那一天掛在Mercedes Gleitze的脖子上,在寒冷的水中浸泡了十幾個小時,橫渡了英吉利海峽,為勞力士做了最好的廣告(Mercedes Gleitze是第一位橫渡英吉利海峽的英國女性,但事實上這一次她並沒有如兩個星期前一樣游完全程)。
1926年橫渡英倫海峽的勞力士 1st Oyster,這是當年的宣傳海報
歐米茄Marine在出世後幾年裡也真刀實槍參加過各種測試,不僅在水面,而且深達水下百米,歷時、歷程及歷經水溫變化都突破了之前Oyster的紀錄。 2007年,歐米茄博物館系列第7號復刻了Marine 1932,限量135只,即意在紀念當年Marine防水135米這一出眾指標。
1957年歐米茄原版三劍客和2017年Baselworld三劍客復刻版
對運動表的佩戴誤解
運動表在近代越發流行,各家錶款爭奇鬥艷地大,厚重堅固,拍賣場上的價格也是一往無前地漲漲漲。可是,無論名頭上叫什麼,有分量的大錶盤是沒法戴著運動的。不方便,影響運動狀態,甚至會傷到自己。
丁俊暉從出道時起就不習慣戴錶打比賽,後來可能是覺得領結、馬甲的裝束不戴塊表確實像缺點什麼,加之有廣告上門,有幾場比賽戴錶出戰。電視轉播鏡頭的確豐富多彩了幾分,可隨後他又裸著手腕了,習慣的改變會影響手感。
至於一些近身接觸的項目,則是規則中就不允許佩戴手錶,很多項目連衣服上都不允許有釦子,遑論鐵器?
專業競技如此,日常輕量級的運動也是一樣。我有個朋友連睡覺時都要戴著表,服兵役時落下的病根兒,怕丟。這個惡習曾經差點讓他夫人受傷。我調侃他是很有情趣的老派男人,在Vintage類別的愛情動作片中,手錶與吊帶襪分別是男女的標配,象徵著性感。被他追著打。
多數的運動表不適合大多數人在運動時戴,那所謂“運動表”何以立足呢?個人以為,運動表重在彰顯,而非踐行,其實是給看上去很“運動”的人戴的。比如施瓦辛格,別管是不是吃藥的結果,魁梧的身軀上長就一雙巨腕,手錶大上些許毫米,重上好幾十克,不在話下。再比如史泰龍、巨石“強森”,哪怕是小個子如梅西、馬拉多納,畢竟手腕在那兒,運動背景也足以說服人。
那不運動但手腕還是很粗的胖子怎麼辦?不要把宣傳概念當回事兒,運動表當作日常正裝表完全沒問題。積家著名的翻轉Reverso,堂堂正正的運動表出身,打馬球專用,現在恐怕沒人不認為適合正裝與正式場合。
一國首腦普京,整天穿西裝出席各色會議,沒覺得他手腕上的鋼款運動表有失禮之處。在冷戰時期屬於普京敵對陣營的軍情六處間諜007,對西裝那麼講究的傢伙,不也是運動表打天下?我時常覺得,一塊運動表足矣,如果感覺還需要一塊正裝表,純屬給自己買表找理由。
現如今早已不是戴勞力士橫渡英吉利海峽的時代了,運動時不戴手錶,至少不戴機械表可能是共識。潛航者這麼大名鼎鼎,計時外圈也難免淪落為蒸包子時才想起來用一下。
但凡事架不住個人喜歡,如果非要在運動時戴一塊機械表,什麼表合適呢?以下是個人建議——
首先,寧小勿大,大表看起來“運動”,真戴著運動,太過勉為其難。
其次,手錶盡量輕,連錶帶都是K金的就免了吧,錶帶最好不是金屬,個人經驗,橡膠帶為佳。
還有,至少是鎖把,100米以上防水級別,防止汗水進入錶殼,游泳也沒問題。我有一塊表,十年來戴著游泳不計其數,甚至還泡過溫泉。保養時檢測防水,依舊完好如初。
另外,人在運動時狀態通常不會悠閒,而是疲勞緊張的,最好指針與盤面辨識度高,易讀,瞟一眼就能看清時間。
至於避震,我覺得無需多慮。現在的造表工藝,避震器已經達到一定的水準,應對日常運動跑步、游泳無礙,但也沒有出奇之處,打斯諾克戴在出桿的手腕上,即使是廠家宣稱沒問題的也不足以信賴,高爾夫就更別提了。
Leave a Reply
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?Feel free to contribute!